前幾天一個偶然的機會, 去了一場紀錄片的台灣首映會~不用錢過生活
紀錄片導演的手法, 我看完是感覺好像少了些什麼...
然後在我們幾個朋友的討論後,
我們發覺或許他想傳達的其實不只是"不用錢過生活", 這種古時候"以物易物"的概念,
還有"簡單生活" 與 "不要浪費"
甚至"互助社會" 與 "人間情暖" 等等
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
或許我們覺得紀錄片少了什麼
是想看到 當事人是怎樣的享受他所選擇的生活,
還有想看到 當事人身上的內化價值, 是什麼讓他啟動了這樣的人生
有位朋友分享, 因為德國人的歷史背景, 讓她願意被拍已經是很不容易了
如果探究到她的家人等等, 那可能有點侵犯到她所謂的隱私
針對這點, 或許只能解釋成民族性的不同吧
導演跟拍她兩年, 剪輯成這部紀錄片
我們還是覺得有點可惜, 覺得可以再深入一點點
針對 Living without money這個概念
個人是覺得這個理念是很好, 但可能在有前提條件之下才可行
- 在某個年齡之後, 或許是50~60歲退休年齡之後,
- 有個完備的醫療體系支撐
- 有心靈與精神寄託, 如宗教信仰, 家人支持等等
習慣了資本主義的教條, 我們走得回去那種不用錢, 以物易物的純樸生活嗎?
或許我們不用真的如此, 但是我們可以簡單生活, 不要奢華浪費
在公司, 我們曾因為看完"第36個故事"這部電影後,
以好玩的性質, 玩"交換"及"以物易物"的活動:
大家拿了自己身邊沒在使用的東西, 但是你購買它時背後可能有個動機與故事
有人拿了買了3年都還沒用的防曬手套, 準備開車時穿戴
有人拿了出國旅遊買的小零錢包, 沒送出去也沒自己使用, 只是放著
有人拿了從小就開始收集的旅遊手冊, 可以蓋旅遊章的那種
有人拿了自己寫的勞務兌換卷, 幫人跑腿三次
玩了這一場"交換"的活動, 我深深的感受到"以物易物", 其實也可以幫助人,
你用不到或是沒在用的東西, 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很需要的, 但是他可能沒錢買, 那我們就來交換吧
現代人, 追求簡單
現代人, 追求快樂
其實是到頭來發現, 這些平凡的事物都比追求權位或名利重要多了!
你說是不是!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紀錄片的背景介紹]
有了車子,房子,甚至孩子,還能不能當左派?
七十歲的德國女人Heidemarie Schwermer在十四年前決定向資本主義挑戰,她賣了房子,所有的家當或捐或送,連退休金也送人,和兩個已經拉拔大的孩子說再見,只留一個可以隨身帶著趴趴走的行李箱;裡面,不過就是幾套換洗衣服而已。
不花錢過生活,可能嗎?
或者,更精確地說,不當一個剝削別人的寄生蟲,還是能夠不花錢過生活嗎?
演講、帶工作坊、幫人打掃家務、教課,任何一種基於交換與分享資源的形式,她都樂於,也勇於嘗試(相信我,向陌生人仔細說明這樣的理念,姿態還不能像個伸手要飯的乞丐,很難)。
最屌的是,她為了宣揚理念,居然敢去上一些擺明要羞辱她的電視節目,她成了德國科技新貴旁邊的窮酸主角,也是義大利莎朗史東級女主持人極盡嘲諷之能事的可憐來賓。
資本主義,金錢遊戲,連神都難以對抗,何況是人?
她畢竟只是象徵了某種可能,而不是我們的解藥。
請別灰心。這部片子之所以能夠在台灣,以及其他十多個國家一起作四月聯映,並不是因為這是一部資金有多麼雄厚的獨立製片,而是由許多不認識的人、因為認同而進行了大串連。
我記得今年農曆年前,第一次在某個社群網站看到了導演的信,文中提到希望如果將來有經費,可以將這部片子翻譯成中文、日文等等……我立刻回信給她,making Chinese subtitle without money是很容易的事,交給我就行了。於是,在那個全台灣人大吃大喝非到腦滿腸肥不願停口的二月,我的心緒,卻因為這份義工文件,清朗無比。
之後,不斷有好消息傳來,從事電影行銷的大蝦義務幫忙找場地、設計E-DM與酷卡,同在電影圈的Sharleen也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,出版社的朋友提供印書時的多餘裁邊,印製免費的酷卡(這不是酷卡,簡直是善卡了)!此外,陸續還有國外的熱情朋友提供免費的法文、西班牙文、葡萄牙文字幕翻譯﹣﹣我們的動機,不只是因為自己也曾經是驕奢浪費的幫兇、如今終得藉此小小的機會贖罪,而是因為我們相信,人與人之間,還是有比鈔票銅板更值得珍惜的價值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